大洋新聞 時間: 2014-03-12來源: 信息時報 作者: 鄺凝丹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鄺凝丹
  實習生 馮權義 通訊員 藍曉雨
  中小學教科書中也存在“性別歧視”?婦女節前夕,10名女大學生給國家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寄去麵包、玫瑰、教科書和建議信,稱發現中國內地中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存在性別歧視的現象,如故事性課文男性出現數目是女性三倍有多。
  對此,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專家建議學校增加對女性榜樣的宣傳,教師甚至可讓學生對課本中人物進行“換性思考”。
  建議信
  中小學教科書中性別不平等
  3月7日早上,10名女大學生給教育部部長寄去了以上這份“另類”禮物。她們分別來自桂林、蘭州、廣州、鄭州、昆明、深圳、南京和珠海8個城市。其中還包括來自廣州南方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的李南(化名)與華南師範大學的王文(化名)兩名女生。
  女生們寄出《致教育部部長關於改善中小學教科書中性別不平等現狀的建議信》,稱現有中小學教科書中存在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1908年3月8日,15000名婦女在紐約游行爭取男女平等權利,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象徵生活質量。希望我們的性別平等環境可以從小抓起,學生們能從教科書和老師的講述中,瞭解女性的價值。”來自沈陽的大學生劉賀援解釋。
  不平等現狀
  故事性課文男是女三倍有多
  女生們稱,有學者做報告指出,小學教材一共12冊,男性出現在圖畫當中的數目共198次,而女性是130次;在故事課文當中,男性出現的數目共152次,而女性出現的次數僅有42次。同時,越到高年級,圖畫和故事性課文中作為主角出現的男性多於女性的情況越明顯。
  建議信指出,“《落花生》中的父親形象高尚豐滿,但母親只是一筆帶過。”教科書中女性的形象往往局限於母親、奶奶等具有從屬性地位的家庭角色,往往顯得無知、無主見、能力低下、需要同情和保護;相反,男性往往知識淵博、獨立自主、志向遠大、能力高超。
  建議信還提到,歷史教科書的內容中,女性對歷史發展的貢獻常被忽視。如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唐群英、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並曾創立《中國女報》的秋瑾等傑出女性要麼完全在課本中匿跡,要麼沒有得到充分的介紹。
  我們認為,教材的編寫、審查與選用應符合憲法規定的性別平等原則,課本內容應平衡地反映男性和女性所做的歷史貢獻和生活經驗,在對兩性的描寫時應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呈現多元的性彆氣質與性別角色。
  ——《致教育部部長關於改善中小學教科書中性別不平等現狀的建議信》
  各方聲音
  女生:教師對教科書內容欠引導
  女大學生指出,還有一大問題是教師對教科書內容欠缺引導。
  李南說:“所有理科課本中介紹的科學家,大多數都是男人,老師還說女生即使成績好,也成為不了科學家。直到後來我才意識到,科學家中鮮有女人,是因為女性的受教育權是一百年前才剛剛獲得。而這一切,老師都不曾提到。”
  李南指出,教科書性別歧視的問題以語文和歷史最為嚴重。女性形象有三大局限性,一是出現的頻率較低;二是職業單一,要麼是護士,要麼是教師;三是給人的印象過於刻板,性格永遠都只是那幾種。相比之下,男性形象就比較豐滿,多樣化。
  教師:教學時更應註重人物事跡
  廣州市第二十一中學高級心理教師李艷月稱,“在我看來,性別平等可能更多的是男性更有男性特征,女性更有女性特征。”
  李艷月認為,教科書引導的方嚮應是兩性的特點與優勢要突出,“讓女性有女性化的一面,例如其英雄氣概不一定要體現在事業上,還可以體現在女性的寬容、包容與細緻上,表現她們默默做出奉獻的精神。”她建議,中小學教師在教學時應更多地引導學生看課本中人物的事跡,而不是性別。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華師基礎教育研究與培訓學院院長吳穎民稱,教材中有可能有些形象跟時代聯繫不太緊密,更新得不夠,“但現在中小學生課本總體上還是不錯的,男女人物數量上誰多誰少,要看具體課文內容情節來分析。”不過,他認為,女大學生這行為對教材編寫者而言倒是個提醒,“但也不必上綱上線。”
  專家:老師可教學生“換性思考”
  記者還採訪了一些教育專家,他們大多贊同女大學生的觀點,認為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對女性榜樣的宣傳。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研究華南中心副主任陳冀平認為,女生們給教育部部長提出此要求“很合理”
  “因為現在推崇男女平等,女英雄也不少,如我們國家領導人也有不少是女性,教材是應該註意性別的平衡。”陳冀平提出建議,“學校可以多開講座或增加課程多介紹現代女性英雄人物。”
  中山大學性別教育論壇負責人柯倩婷表示,目前中小學教材中性別刻板印象、形象問題是比較嚴重,但一直沒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此情況下,柯倩婷這樣建議中小學教師,“可嘗試讓課本角色男女調轉來讓學生思考。”她舉例稱,如在中小學數學應用題中,經常是“小明幫爸爸買東西,小紅幫媽媽做家務”,她認為其實這些都可以調換過來,讓學生思考兩性都具有這樣的能力和責任。
  至於教科書的改變,柯倩婷稱,“可讓性別研究專家參與教科書的編寫,這在國外也有成功經驗可借鑒。”
  他山之石
  多個國家
  刪掉教科書中性別歧視內容
  2006年,韓國媒體報道,韓國通過修改教科書,“要改變女人婚姻與事業不可兼得的舊觀念,推廣更為靈活的家庭生活新理念。”例如,此前韓國中小學教科書中將女性描繪成主婦,男性則被賦予養家糊口的責任。修改後的表述可能有“在外工作的母親”和“負責家務的父親”等。在新教科書中,原有的類似表述“父親應努力工作養家,母親則應輔助其他家庭成員,讓他們集中精力工作——這對家庭幸福乃至國家穩定至關重要。”被刪除。
  美國、新西蘭等一些國家也已採取了一定措施以糾正和改善教科書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如美國在1972年通過了教育修正法案,結果之一就是要消除或至少要減少教材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例如在一本中學生讀物中,原本有19世紀一對母女共同縫製嫁妝的故事,當地負責審核課本的組織認為,故事里婦女形象被描述得“柔弱、順從”,損害了婦女尊嚴,因而勒令將這個故事刪掉。此外,新西蘭也在1994年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中將性別平等作為其基本理念之一。
  
  (原標題:教科書不愛巾幗只愛鬚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znogfbshq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